一週札記成為紓發性工具了
「找不到題目」是這次期中提案報告最大的困擾,嗯,怎麼這時候好像有一次就「到位」的感覺。但是奇怪,為什麼想主題時,如同老師提醒的也就是想想平時會遇見什麼問題時,卻又是如此艱辛、沒有頭緒?但是,相信許多人不只是我,應該都是因為某些職場上的問題,然後才想來學校的啊,為什麼真正可以名正言順地提出來時,卻顯得如此笨拙?難道是慣性作祟?太習慣於日常職場上的解決問題模式,無法抵抗慣性。還是沒來得及調整思考的步伐,跟上學術周詳嚴謹的抽絲剝繭的步調?
來自職場嘛,一定會有一些在職場上所受挫折、困擾、不愉快的共通經驗範圍,所以很自然地會以此下手,也很自然地可能有許多與其他人相似的地方。而且我們會想說不定還可以為大家自己的產業立下里程或定義也不一定啊。是不是想太多了?是不是像我們口中說的「丁丁是個人才」一般的愚蠢?其實我真的並不清楚這個界線,這個好題目與壞題目的界線在哪兒。當然啦,以前已經有人研究過的主題,可能是個明顯的壞題目(所以區強要說見鬼啦!)。那麼沒有人研究過的呢?可能以前有人曾想過要的,但也還是「因故(可能他的老師也有相同的警語吧)」放棄。但是就像之前說的,多年的職場經驗應該有許多問題才對,應該能夠多到就算是被老師打槍,也能輕而易舉地生出第二個、第三個問題,事實卻不盡然,這真是個令人困惑的事實。因為打槍的理由,好像可以套用在第二個、第三個可能的問題上,因此也阻止了其他問題的產生。
為什麼我們想的題目好像都屬於「太大」的題目啊?要不就是老師說的,幾篇文章就可以解決的事?可是,它們(這些大題目)有因之前的期刊文獻或文章書籍被解決嗎?放眼產業環境似乎還沒。以我原先的題目為例:如何評估公關效益。同業中已經有許多論訴文章,也有某些「共識」,包括國內外都有人為文筆戰過,有人認為可以以獲刊的新聞次數與內文立場與用語分析來評估,有人認為需要有公關活動執行前後的市調結果才能科學地評估,聽起來都正確,也鏗鏘有聲。但是這些模式都被引用、被客戶接受嗎?沒有。有人問過媒體的意見,應該怎麼分析您的報導,還是可以分析嗎?(別忘了,版面與秒數可沒定律公式,永遠是當日比較值與喜好立場的妥協結果)似乎沒有。公關費用(顧問費)可以依此收取嗎?也沒有。近年來媒體家數減少、媒體閱讀率下滑、媒體人力縮編、族群目標媒體輪動快速、加上業務收益壓力,那麼客戶認定的(或希望的)獲刊新聞次數相較往年可以自動少一點嗎?更沒有。客戶使用公關服務時,以生產線管理方式,希望每年降低成本並尋求成果(績效)比率上成長的客戶大有人在。
所以它(這些大題目)被解決了嗎?當然沒有,如果有的話,今年不會有一個叫做「台北市公關業經理人協會」的組織成立,因為這個組織的成立就是要效法4A組織為廣告同業發聲般為公關業發聲,去對抗客戶對公關產業不合理的要求與費用水準,抵禦新聞置入這個洪水猛獸。而客戶端之所以有「不合理的要求與費用水準」,除了全球經驗版塊位移之故外(台灣內需性消費市場已貧瘠到幾乎沒有企業做長期打算,沒有投資這個字,任何支出需要立即且相對的業務效益做支持。看一年來廣告量衰退的幅度與媒體競爭生態便知),就是因為對「公關效益」與「公關價值」的漠視。
所以得知想的「問題」算不上是值得學術努力的課題,或是不適合以學術的角度加以辨視解決,竟然無法成為研究主題時,的確相當錯愕。
失望之餘,想想第一次與老師討論問題時牽扯到媒體禮物一事,好像突然有比較因「事小」而有聚焦的感覺。接下來是,焦點有了,但會不會真的是個「事小」的問題啊?我又開始設法想想各種情境與禮物,一直寫一邊想,所以就無法「到位」了,因為我得設法先想到各種情境與禮物,然後才有深入的通道啊。
接著,我又面臨反思的窘境,思考在小禮物上有何大問題、大價值。人際關係的改善?有的。人際關係也算在媒體關係的一環吧。示好、買通,也就是說利益交換?也有。這也算是社會資源的交換吧。送禮行為可以探討嗎?由下而上的送禮,地位平等的送禮,由上而下的送禮,可能雙方各有想法吧。送禮應該有所期待或意圖,在此處意圖有被滿足嗎?是什麼原因可以觸動收禮的喜悅(當我們清楚其實嚴格來說,禮物可有可無)而滿足送禮的背後意圖?有規範嗎(除了「水果法」外)?
有時答案顯而易見,有時好像不一定。在這來往間,是不是就是學問的生產過程?好像要再深入才知道了。我又突然想到,我們這些所謂的「大題目」是不是就是功利式研究問題,反而忽略了或看不到結構反思,再次陷入職場慣性。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