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4

Listen, I've Got a Story

今年應邀稿之故,在四月號的「動腦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可惜該雜誌逕自刪稿裁切拼湊,結果迴異。Don’t get me wrong,事前我有徵詢過字數。

為能還原真實心得,將原稿貼附如下,以彰本意。

20059月初收到一位八年前認識的『倫敦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資深產業記者的 email,請筆者建議並且可能的話代為安排九月底亞洲採訪行程台灣站的採訪對象。當然,在這位記者心目中已有若干希望訪談的企業與負責人,他也跟倫敦金融時報駐台記者同事連絡,或許有其他值得造訪的企業。所要報導的專題是,有關全球高、低成本生產基地遷徙對經濟版塊的影響,以及亞太本地企業因應的創新之道。

就由這個實例來說說國際公關吧,因為從中可概略嗅出與國際媒體互動的方式與準則。

以全球眼光看事件
相信許多專業的公關同業都知道,新聞媒體可分平面、電子、網路等不同事業,處理的新聞依其學科性質也有不同的分別,最終端的服務對象也就是閱聽族群各自迴異,所以編輯需求與喜好也自然而然南轅北轍。將心比心,如果新聞露出的公關標的是『亞洲華爾街日報』(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那麼最好想想手上的新聞或服務的企業、個人,跟亞洲的經濟活動或產業變遷有何關係了?當然,媒體溝通的門檻是我們是否長期關心、了解客戶的產業,以及該產業在亞太區甚至全球市場上的競爭態勢或其他在經濟、金融、投資上的影響。

舉例簡言之,Taipei 101之所以為國際媒體報導,僅因為它是世界第一高?還是因為它也是台灣非官方的經濟與景氣風向球,它的榮枯在某層面上可解釋亞太經濟走勢及資本動向?

勿捨近求遠
與國際媒體接觸不必捨近求遠,因為幾乎每個國家都有所謂的『外籍記者俱樂部』(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規模因駐地的重要性(別忘了,係指於全球市場的重要性)而大小與媒體種類不一。香港因是許多國際媒體的亞太總部所在地,加上發展歷史悠久,規模大至足以成立實體且功能完整的俱樂部,內有餐廳並處處可見知名記者記錄的歷史鏡頭,離蘭桂坊5分鐘路程。『台北外籍記者俱樂部』成立於1998年,新聞局網站中的國際媒體駐台記者名單有部分會員的聯絡方式。

誠如之前解釋的媒體生態原因,每家國際媒體駐台人員配置亦大相同,人數與專業分類較多的是幾家主要國際通訊社及資訊供應社,如: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 AP)、路透社(Reuters)、彭博新聞(Bloomberg)、道瓊(Dow Jones Newswires)。其它國外媒體如『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亞洲華爾街日報、倫敦金融時報、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等,則通常僅有一位駐台記者。但無論是組織完整或單人派駐的媒體皆以政經新聞為主,沒有醫療保健或家庭消費線記者,所以可說是「新品上市勿擾」的族群,除非是歸屬於資訊電子產業,那麼EETimesIDG News Service可能有機會,畢竟全球有超過80%的筆記型電腦是台灣廠商製造的。

互動準則
就像中文表達與寫作能力有高低一樣,外語的世界裡亦然。若是欠缺專業,外籍記者也會對外籍的公關人員頗有怨言,不是只要有以外語為母語的人,就可勝任國際公關無礙。雖然國內企業國際化的程度已今非昔比,但國際公關能力似乎並未能與其產業實力等比相較,或許這就是我國中小企業根深蒂固的心態吧?

另一項基本互動準則是以電子郵件聯繫時,勿以附件新聞稿為上,省卻問候及聯絡目的、新聞提要之詞,請記者自己看稿。在國際媒體市場上,如此連絡方式除非您是NASDAQ上市公司,多半是遭到「刪除郵件」待遇,即便是已經熟識的記者,我們也絕不可能在未徵得同意或沒有記者要求下,附上 Microsoft Word 檔或照片檔。

其實派駐在台灣的國際媒體人數並不多,相較於香港、新加坡、日本、中國大陸的駐地分工規模亦小,讓我們互勉共同努力為這塊土地創造更多發聲的機會。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