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eivers, Contexts and Experiences
數月前有位不算非常資淺的同事,因一連串(自五月底至九月底)的「失誤」終於將客戶惹毛了!所以說客戶還算仁慈的好客,的確也容忍了許久了,不能怪客戶,只能說我對員工教導無方,沒有提供應有的服務。這一連串的「失誤」並非與當初對客戶承諾的服務項目或內容有關,這位同事能力很強的,問題是出在估價、報價、報帳上。
這使我想到我遇見如何解決有關「深度智慧」或我自己稱之內隱性經驗的反射或運用,也就是「How」的問題,也含有如何將其傳遞的問題;也讓我回想自己是否也曾落入一個固定的應對(在許多情境中)模式中,但當時我是怎麼想的?我是怎麼應對的?我又是如何從腦中理出,自認恰當或所謂專業的應對(顧問)?還是說,我在不知不覺中培育了許多感受體?
現在認真回想,即便是目的相同,我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與語言,確是不同(當然除了口頭禪)。結果呢?應該有得有失吧!
對資訊科技人而言,這似乎是一件屬於如何以最快的運算能力(研發出更強更快的處理器),加上尖端多工處理(設計出更智慧更多工的運算方式)技術,最後需要一個無限容量的資料庫(建立並儲存記憶,也就是情境、經驗)的解決方案產生過程。
對一個從事公關或溝通的人而言呢?為什麼我知道 How 來應對?我是如何生產 How 的?又難道我知道的 How 都是有效的、是正確的?這次不行,下次行不行?又這次行了,下次還行嗎?我的感受體真是強壯啊,不會因為解不出這類無限排列組合與機率問題,而鬱鬱寡歡或錯亂!
我現在並不能回答這些問題,但我能肯定的是我的確似乎運用到經驗,但是是經驗的那一部份或是時間點的記憶,我又陷入迷霧中了。的確在職場上,有些事是有前例可循,例如:跟醫學專業社群合作的必要性(當醫藥客戶想讓媒體閱眾知道免費「客服電話號碼」),又如當汽車用品商想舉辦改車大賽時,牽涉法令禁止一般個人車主改車;租用市府場地時如:信義新光三越間大道,需在預算上預留場地清潔費,並以公益活動名義申請;台北101場地好看不好用,限制超多且進出不便等。但我很清楚我並不會擁有或經歷,所有未來會處理的問題所需要檢索的歷史與因果。故這決非自經驗庫中,按情境索引可得的「有效知識」,因為即便真的能夠如此,在建立原始經驗(資料)庫時,我所存入的經驗(資料)是充滿喜悅的成功有效的經驗(資料),還是令人沮喪的失敗例子?相信這牽涉到日後取用經驗時的取決及偏好。

